“水文化+”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
加入收藏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党委书记史永安:疫情防控是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教材

来源:学习强国-学校思政发布时间:2020-03-10浏览次数:428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决策部署,全国上下积极响应、精诚团结,全国人民真切体会到,越是疫情肆虐、越是危急关头、越是重大考验,中华民族越有坚忍不拔、众志成城、守望相助、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这个春天是不平凡的,在这个不平凡的春天,大学生要以不平凡的姿态在以下几个方面去体验、感悟和收获。


  一是在学习中感知科学的力量。校园读书,我们学科学。今天,我们在疫情防控的实践中感知科学。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党中央科学研判、科学防治、精准施策,这是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道路,为全世界科学防疫提供了中国方案。


  崇尚科学,要从感知科学的理论开始,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这个科学的理论,它“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基础。从这次疫情防控可以看出,党中央采取的任何一项政策和举措都是为了人民的健康。感知科学,就是要锻炼大家明辨是非的能力,就是要强调建立在理论自信的基础上,擦亮眼睛看看这个世界谁真谁假,谁是谁非,谁的心中装的是人民。青年大学生要坚持四个自信,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带头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二是在思考中理解制度的优势。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是打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制度保障。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之所以办成了许多国家办不了的大事,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面对这次疫情阻击战,这一优势又一次充分体现出来。


  疫情发生后,党中央高度重视,及时制定疫情防控方针政策,确保防控有力有序推进。各级党委和政府坚决服从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做到令行禁止,体现出了极强的组织力、战斗力和执行力。短短数日,全国调集4万余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在机场互相加油打气的画面感动了无数网友;全国19省对口支援湖北引发强烈社会反响;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以及十多个方舱医院,从无到有、分秒必争,短时间即具备收治能力,向世界展示出了中国速度、中国效率、中国决心。作为当代大学生,一定要树立起制度自信,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从这次疫情中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是在观察中体会文化的深度。英勇无畏和乐观坚强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硬核,守望相助、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青年大学生基本都是95后、00后,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度,衣食无忧,以前讲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家国情怀好像是词典里的词条、书本上的故事、电影中的桥段,但经此一“疫”,大家一定对这种民族文化有了更深刻、更立体、更直接的感受和体悟。


  驰援的医务工作者、与时间赛跑的建筑工人、空荡街头的外卖小哥、提供援助服务的志愿者……这些抗疫中的逆行者,这些平凡岗位上的平凡人,在病毒肆虐的大灾难面前,表现出的英勇无畏和乐观坚强,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精神硬核。在这场人民战争中,从城市到乡村,从内陆到边疆,14亿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每个人都扛起了自己的那份责任,这就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里的守望相助、家国情怀。这种情怀是一个人对国家所表现出的深沉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密码和精神标识。青年大学生要在这部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教材和这堂感人至深的爱国主义实践课程中汲取营养,增强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因时而进,担当作为,把爱国情自觉融入到自我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中,用奋斗书写青春的底色。


  四是在参与中见证祖国的强大。疫情是灾难,也是试金石,体现了国家在抵御风险灾害时的快速反应能力。我们在为生命而争分夺秒的过程中展现着中国速度,在对疫情扩散的危机处理中提供着中国方案,在病毒防治的科研攻关中体现着中国智慧,在对其他国家的疫情援助中彰显着中国情怀。


  疫情是场大考,考验一个国家应对风险的政治能力和经济实力,也考验一个国家对人民、对世界的终极关怀和责任担当,从中国目前交出的答卷来看,无论是国家还是人民,我们都体现出了这种的担当和作为。疫情发生后,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在大年初一召开,除夕夜多路军机、军医紧急出征驰援武汉,全国各地纷纷向湖北捐送物资、派遣医疗队,党员干部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冲锋陷阵,党旗在疫情防控第一线高高飘扬……这样雷霆万钧、超强高效的组织力、动员力、凝聚力、执行力,只有在强大的中国才能实现。这次抗疫过程中,很多青年大学生表现很优秀,有的主动请缨加入防控队伍,做起了志愿者,有的发挥专业特长,为家乡防控工作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体现出了当代大学生的勇气和担当。作为亲历者和见证者,青年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去讲述看到、听到的感人故事,去介绍自己在生动实践中的切身感受,让更多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传播到四面八方。